与普通玻璃相比,钢化玻璃自爆率控制有以下特殊要求:
1、原片质量控制
(1)钢化玻璃对原片的要求更高,需严格控制原片的杂质含量,特别是硫化镍杂质。因为硫化镍在钢化玻璃中可能会因温度变化等因素发生晶相转变,导致体积膨胀,从而引发自爆。所以要选用优质原片,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,如激光扫描、超声波检测等,对原片进行严格筛选,减少杂质缺陷。
(2)普通玻璃生产中对原片平整度要求相对较低,而钢化玻璃原片若平整度不佳,在钢化处理时会因应力分布不均增加自爆风险,因此要保证原片的平整度,以确保后续钢化过程中应力均匀分布。
2、钢化工艺控制
(1)钢化温度和冷却速度是关键参数。需精确控制加热温度在合适范围内,一般在680 - 750℃,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玻璃内部应力分布不合理,增加自爆几率。冷却速度也要均匀且适中,通常采用风栅冷却,通过优化风栅设计、风速调节等,使玻璃表面和内部形成合理的应力层,提高钢化质量,降低自爆率。
(2)钢化过程中的加热时间也需精准控制。加热时间过短,玻璃内部应力无法充分形成;加热时间过长,可能导致玻璃表面过度钢化,内部应力失衡,都可能引发自爆。普通玻璃生产没有如此严格的时间控制要求。
3、加工和安装过程控制
(1)钢化玻璃在切割、磨边、钻孔等加工过程中,要避免产生微小裂纹和损伤,因为这些缺陷会成为应力集中点,增加自爆可能性。加工后需进行严格的表面质量检测,如采用光学检测设备检查表面微裂纹。普通玻璃加工后的检测标准相对宽松。
(2)安装时,要保证安装环境平整、清洁,避免玻璃与硬物碰撞。同时,安装固定方式要合理,预留足够的伸缩空间,防止因热胀冷缩或建筑物变形对玻璃产生额外应力,从而降低自爆风险。普通玻璃安装时对这些因素的考虑相对较少。
4、成品检测与处理
(1)钢化玻璃成品需进行严格的应力检测,如采用偏振光应力仪检测玻璃内部应力分布是否均匀,应力值是否在规定范围内。对于应力异常的玻璃,及时进行调整或报废处理。普通玻璃一般不需要进行如此严格的应力检测。
(2)可采用均质处理工艺,即对钢化玻璃进行二次加热和保温处理,使硫化镍杂质提前完成晶相转变,稳定玻璃内部结构,降低使用过程中的自爆率。这是钢化玻璃特有的降低自爆率的措施,普通玻璃通常不进行均质处理。